2025年7月2日至11日,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奔赴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东河南镇清泥涧村,开展为期10天的实践活动。14名实践队员与2名指导老师携手,以支教课堂守护成长、以实地调研破解发展难题、以理论宣讲厚植乡土情怀、以文艺活动点亮乡村夜晚,在乡土大地上书写青春担当。
社会实践队与指导老师合照
支教课堂:用陪伴播撒希望
实践队面向清泥涧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支教活动,兼顾学业辅导与素质拓展。学业辅导采用 “一对一精准教学” 模式,帮助孩子们完成暑假作业、预习新课程、解答知识难点;课间则组织手绘扇子、垃圾分类游戏、投壶等趣味活动,其中垃圾分类游戏与村中酵素堆肥实践联动,让环保理念通过互动深植孩子心中。因教学用心、形式鲜活,不少家长主动送孩子参与支教活动。临别时,孩子们不舍落泪,用稚嫩的字迹写下祝福纸条,成为了夏日里最动人的注脚。
实践队员为清泥涧村学生开展支教活动
田间调研:以脚步丈量民生
调研团队以“把脉乡村产业,倾听民生百态”为目标,深入走访村两委、会计、村民及退伍老兵。聚焦有机蔬菜种植、玉米种植及养殖产业,针对有机蔬菜大棚开展精准访谈,对玉米种植采取随机调研,全方位梳理产业成本与发展痛点。调研中,队员们不止于“问需”更注重“解困”,队员们主动为村民咨询解决实际问题,打破“调研闭环”,让学问扎根乡土。
实践队员走进农户家中开展产业调研
文化互动:用活力点亮乡村
每日20:30至21:30,实践队开启“理论学习+交流分享”模式,让实践见闻与理论知识同频共振。队员们结合乡村产业、基层治理案例,深学细悟乡村振兴理论,在交流碰撞中深化认知,实现“身体力行实践,头脑武装理论”的双向成长。
实践队与中国农业大学实践队联合举办消夏文艺晚会,成为文化互动的高潮。两校学生、村民、儿童共献19个精彩节目。手势舞、大合唱展现青春朝气,广场舞串联代际温情,村民二胡、口琴合奏传递乡土热爱。这场晚会不仅是视听盛宴,更成为校际联动、村校融合的纽带。
实践队员与清泥涧村村民共跳广场舞
协作成长:在苦乐中凝聚力量
实践队住宿条件简陋:毛胚房打地铺、虫患频发,买菜不便时常以挂面果腹。但队员们自筹厨具、分工协作,在克服困难中锤炼团结能力,将“苦”化作成长养分,让实践队成为极具凝聚力的青春战斗集体,用奋斗书写着基层实践的青春篇章。
实践活动全程深化两校合作,从理论学习、垃圾分类实践,到酵素堆肥体验、手工皂制作,再到参观平型关纪念馆,双方学生互学互鉴,让实践内容更丰富多元,其中两校的启动仪式还被灵丘融媒体所报道。通过协同开展各种活动,既强化团队凝聚力,又为校际合作助农探索新路径。
实践队员们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制作酵素手工皂
此次“三下乡”,实践队既助力乡村发展,又实现自我成长:在乡土课堂中提升能力、收获友谊,更对“农大学子”的使命有了深刻认知——乡村振兴的蓝图,正以青春实践为笔,在广袤土地上徐徐绘就。未来,这支青春力量将继续以脚丈量乡土,用行动践行担当,让“服务三农”的誓言在实践中熠熠生辉。
图为文艺晚会参演人员合影
(山西农业大学 蔺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