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致远,古屯焕新:助力安顺屯堡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当代价值
2025年7月15日至25日,为贯彻“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智能学部“黔行筑梦,匠韵承新”实践队奔赴贵州安顺云山屯开展屯堡文化保护传承社会实践,致力于让古老的屯堡文化瑰宝被更多人看见。
在安顺的屯寨聚落,团队追溯了这一传统建筑的原生脉络。屯堡建筑是屯堡文化的活态载体,兼具军事防御与民居生活双重功能,形成了“家自为塾,户自为堡”的建筑特色。公元14世纪,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大明江山,派军30万征南平边,史称“调北征南”。平叛结束后,明太祖诏令“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屯军在今贵州安顺一带驻扎下来建城戍边,黔中屯堡文化由是形成。
图为团队成员在参观本寨古建筑。雷雅丽 供图
2001年,云山屯、本寨古建筑群作为军屯文化的重要见证,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5年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屯寨内的屯墙、街巷、宅院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完整,犹如一部古代屯田文化的百科全书。
团队成员首先在驻守当地的古建筑保护专家的带领下参观了云山屯及本寨建筑群。初步了解古建筑群保护现状和后续的修缮保护工作进程后,在屯堡老匠人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学习传统建筑修缮技艺,亲手参与砖瓦修补、木构加固等工作。队员们还学习了古建筑测绘有关技艺,细致丈量建筑尺寸、记录结构特征,完成了 2 处传统建筑的测绘报告,为古建筑保护的系统性规划提供第一手资料。
图为团队成员在向修缮匠人学习木工。陈绮雯 供图
团队成员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当地的井文化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世代村民的肩挑手提中已流淌过千百年岁月。但如今屯寨内大部分水井都已经干涸或者污染严重,既不能饮用又不适合作为景观。针对当地水井干涸及水源污染问题,环境工程专业的队员采集水样进行检测,依托学校的丰富资源分析污染源,出具1份水质检测分析报告并提出生态学保护建议,助力生态与文化的双重保护。
团队成员还走访了贵州省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越剑,从他口中了解到云山屯、本寨古建筑修复使用了特殊工艺断白以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在传统漆料里面加矿物质颜料,让修复后的房子和老房子颜色一致,这是我认为目前解决旅游开发景区风貌和建筑修缮保护的比较理想的折中方法”。团队记录匠人口述历史,结合实践经历,拍摄制作1部文化传播纪录片《黔行筑梦·匠韵承新》,并通过新媒体平台投放推广,用青年话语让屯堡故事走出大山,让更多人看见传统建筑的当代价值,为传播屯堡文化贡献力量。
“把修缮技艺传下来,把屯堡故事讲出去”。实践队通过探索“科技+文化+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推动屯堡文化创造性转化,为传统村落保护贡献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
实践队员在云山屯大门前。供图 黄湫棉
屯堡建筑不是博物馆里的易碎展品,而是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随着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不断深入,屯堡俨然已成为贵州安顺的文旅地标,络绎不绝的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曾经抗拒外敌的坚固堡垒,如今已成为开放怀抱的名胜古迹,传统建筑在保护开发中焕发出崭新的当代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通讯员 陈奕羲 李秋实)